近年來,從廈門到昆明,抗議PX項目的群體性事件頻頻爆發(fā)。3月30日至4月2日,廣東省茂名市也發(fā)生PX項目抗議事件。其實不限于PX項目,還包括造紙廠、垃圾焚燒廠、垃圾填埋場等環(huán)境項目,都頻頻遭遇當?shù)鼐用竦牡种疲l(fā)了群體性抗議事件。
如今,PX幾乎成為各地談虎色變的項目,只要傳出開建的消息,基本上都會激起輿論反彈,隨后就是群體性事件,繼而就是政府宣布暫時或永久性停工。這樣的事件既給地方經濟發(fā)展增添阻力,也損害了政府公信力,抗議的參與者也未必是最后的贏家,幾乎是一個全輸?shù)慕Y局。
屢屢發(fā)生這樣的事件,更提高了官民沖突的概率,也讓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過度緊張,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(huán)。
為什么人們會這樣?當下流傳一個“塔西佗陷阱”的概念,雖然對于它的出處有所爭議,不過提出的道理卻頗有見地:“當一個部門失去公信力時,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,做好事還是壞事,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、做壞事!边@個宛如西方“狼來了”或者東方“烽火戲諸侯”的解讀,或許是對當下層出不窮的環(huán)境抗議事件的一種解釋。
當然,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“鄰避思維”,它和“鄰避運動”都是舶來品,“鄰避”其實就是“NIMBY”的音譯,英文原詞叫做“Not in my back yard”(不要建在我家后院)。該詞由英國上世紀80年代的環(huán)境事務大臣尼古拉斯·雷德利創(chuàng)造,后來逐漸流行開來!班彵苓\動”指居民為了保護自身生活環(huán)境免受具有負面效應的公共或工業(yè)設施干擾,而發(fā)起的反對行為。
顯然,當下環(huán)境項目遭遇的困局主要就是這兩種因素疊加的效果。
政府透支公信力
坦白說,中國當下的環(huán)境污染問題,主要是十年乃至更久前積累的后果,因為近些年對于環(huán)境的保護已經前所未有,只不過,要消化掉原來的污染體量需要幾十年時間,所以當前的環(huán)境保護措施,無論怎樣努力,其收效都不會很快顯現(xiàn)。
同樣的道理,PX等環(huán)境項目為什么頻頻遭遇抵制?這與政府公信力下滑大有關系,而這也是一個歷史積累的苦果。因為此前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,損害了環(huán)境、消耗了資源,盡管地方可能發(fā)展了,居民也跟著生活改善了,官員就此獲得了提拔。但是,環(huán)境破壞的惡果也逐漸顯現(xiàn),等公眾明白用環(huán)境和資源代價換來的好日子并不太劃算的時候,再啟動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方案就已經為時已晚。所以,居民往往會有矯枉過正的思維,既然環(huán)境污染已經到了這個地步,那么就干脆停掉一些可能造成污染的項目。
于是乎,PX項目就此四處碰壁。一個經常PK的觀點是:政府認為建造該項目符合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,而這些國內標準有些可以與國際標準相當,據(jù)此該項目是可以建設的;公眾則認為雖然標準與國際相當,但是執(zhí)行情況沒有辦法監(jiān)控,一旦項目建成,老百姓就成了魚肉,幾乎沒有談判的籌碼。正是這種難以調解的矛盾,讓老百姓孤注一擲,在開始建設的時候就堵住了。
這并不是憑空推斷,去年,央視曾經曝光河北滄縣的井水呈現(xiàn)紅色,群眾只能喝污水度日。當?shù)丨h(huán)保局局長鄧連軍說過一段話:“紅色的水不等于不達標的水,你有的紅色的水,是因為物質是那個色的,對吧,你比如說咱放上一把紅小豆,那里面也可能出紅色對吧,咱煮出來的飯也可能是紅色的,不等于不達標!
這種瞪眼說瞎話的官員絕不會只在滄縣出現(xiàn),這種例子,只要出現(xiàn)一次,就幾乎讓公眾對政府官員的信任度打上永久性的問號。何況,在現(xiàn)實中一些環(huán)境執(zhí)法部門麻木不仁,或者由于地方保護主義,對于環(huán)境污染項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屢見不鮮。正是之前種種自毀公信力的行為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。
誰在以鄰為壑
除了政府此前透支公信力的原因外,公眾普遍形成了“鄰避思維”也是重要原因。曾經流行的“舍小家、為大家”的奉獻思維已經很難在針對環(huán)境項目的抗議中見到,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是現(xiàn)實和務實的,政府和企業(yè)也很難寄希望于居民的道德覺悟來推進項目。
居民對于環(huán)境保護的舉動,作為外人其實很難指摘,畢竟外人容易“站著說話不腰疼”。尤其是垃圾焚燒廠這樣的項目,其本質上也是為了解決環(huán)境問題,避免垃圾圍城,是一個純公益項目。但是,每一個被規(guī)劃成為垃圾焚燒廠的地方,都會面臨抗議,因為當?shù)鼐用穸紩紤]一個問題:為什么其他地方扔掉的垃圾要拉到我們這里來處理?
上個世紀臺灣“鄰避運動”中有一句名言形象地解釋了這種矛盾——“雞屎拉在我家后院,雞蛋卻下在別人家里”。
通常,那些反對垃圾焚燒廠或者PX項目的人主要是兩個擔心,一是對于項目排放的污染物損害健康的憂慮,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,他們以下一代健康為主要訴求,成為抗議的中堅力量。二是對于項目所在地附近所擁有的物業(yè)、產業(yè)價值下降,有些人是附近有房產,由于環(huán)境存在惡化的可能,所以房價下跌或者漲幅下滑都是極有可能的,一些環(huán)境項目還會對種植業(yè)造成負面影響。
以建設垃圾焚燒廠為例,盡管大家都認同這個社會需要它,但是別建在我家附近。如果每一個人都持有類似思維,看起來是對自己最好的方案,但結果卻不是對大家最好,這就是博弈論中的 “囚徒困境”。
求解環(huán)境項目的合意
無論是“塔西佗陷阱”還是“鄰避思維”,社會都需要一個求解的努力,從兩個方面入手,或許能夠調和這個越來越常見的矛盾,獲得多方合意。
一方面,對政府而言,必須改善信息透明和決策民主機制。不少地方政府常常懷有僥幸過關的心理,開建PX項目或者其他環(huán)境項目,能夠瞞著就瞞著,這里面盡管有擔心群眾科普知識欠缺容易誤解的因素外,骨子里是官員“為民做主”,而不是老百姓當家作主。實際上,幾乎沒有一個環(huán)境項目最終能夠瞞過老百姓,之前所有隱瞞的努力,只會激化群眾的不信賴心理。結果通常就是,滿盤皆輸。如果不能通過透明和民主改善政府公信力,政府在塔西佗陷阱里只會越陷越深。
另一方面,對受項目影響的居民而言,必須建立合理補償和權利救濟的機制。鄰避思維的解決之道不在于“雞屎在我家后院”,而在于“雞蛋卻下在別人家里”,只要確保利益平衡,有很多項目就會獲得當?shù)鼐用竦恼徑夂椭С。比如,PX項目或者垃圾焚燒廠項目,其就業(yè)崗位對就近居民優(yōu)先開放,同時對于實際造成的環(huán)境損害,給予適當?shù)难a償,對于可能長期造成的健康損害,設立救助基金提前預備。
總體而言,只要前期政府溝通到位,充分尊重和理解居民的擔心,并且用立法或者制度性規(guī)范防止和救濟未來可能發(fā)生的權利損害,那么就能夠取得最大程度的支持。同時,環(huán)境項目的利益補償?shù)轿,居民的抗議也是可能平復的,盡管這需要項目方付出更大代價,但這必須的,我們得為之埋單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