啟東一創(chuàng)新被列為建設部節(jié)能省地型推廣應用技術項目
曬場上堆滿了成噸青灰色的“泥土”,這些在造紙過程中產出的紙渣泥,經熔融、混煉、擠塑、模壓等工序,最后成了漂亮的雕花護欄。11月5日,記者在上海(啟東)挪亞環(huán)境資源開發(fā)有限公司,見識了這家公司“吃廢吐寶”的奇妙技術。
一張廢紙通過工藝上的“粉身碎骨”可變成再生紙。但在生產過程中同時產生大量的廢漿污泥。這些廢漿污泥極易板結,當作垃圾燃燒又會影響大氣環(huán)境。它們該往何處去?時任上海某造紙企業(yè)工程師的韓曉偉,經過幾年潛心研究發(fā)現,造紙廢漿污泥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、高嶺土、細纖維、少量油墨和其它有機質,加以綜合利用后完全可以變廢為寶。
2000年,韓曉偉創(chuàng)辦的挪亞公司與上海交大、同濟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合作,對國內外數十種干燥、粉碎、篩選與勻質的機械設備和運行工藝進行研究、評估和優(yōu)選。經過數十次試驗,研發(fā)成功了國內首條復合填充劑的生產流水線和操作規(guī)程,可從每噸廢漿污泥中“淘”出利潤5000元,且不留下污染物。2005年11月,經過再三選擇,公司把生產基地放到啟東市海復鎮(zhèn),今年3月,第一條以造紙廢漿為原料的復合填充劑生產線已經建成,目前已經投入批量生產。
在生產車間,記者看到,成堆成堆黝黑發(fā)黏的紙渣泥在經過一道道工序后,變成了灰色粉末狀的復合填充劑。韓曉偉介紹,這種填充劑可取代成本較高的木粉,應用于各種熱聚合材料產品。通過一系列的特殊工序,這些灰色粉末被壓制成一根根的圓管,最后在工人們的巧手下變成漂亮的雕花護欄,該護欄添加了30%以上的填充劑,全都來自造紙廢渣污泥。
截至目前,30多萬噸紙渣泥經挪亞之手成功變身為雕花護欄、彩色管道、大棚支架,在上海植物園、北京陶然亭公園和道路、農田廣泛使用。
這項技術已被確認為國家重點環(huán)境保護實用技術,被列為2006年國家建設部節(jié)能省地型推廣應用技術項目,該項應用技術標準被列為國家行業(yè)協(xié)會標準。
據了解,挪亞啟東公司占地100畝,目標建成一個全國性的造紙工業(yè)廢棄物再利用生產示范中心。工程總投資6000萬元,預計2007年全部建成投產,屆時將具備年產3萬噸復合纖維填充劑、2萬噸塑料護欄、5000噸農業(yè)大棚支架和2000噸道路瀝青改性纖維的生產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