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片“產能過剩”的議論聲中,中國紙協權威人士另有說法:
中國紙市場缺口仍然巨大
進口量表明市場缺口大
1月10日,采訪在趙偉的辦公室里進行。采訪斷斷續(xù)續(xù),時不時被電話打斷。聽到電話往來的片言只語,大多是對市場的關注。
對于“中國成為世界紙業(yè)產能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。中國紙業(yè)市場投資過熱,產能過剩!钡恼f法,
趙偉說:“‘中國是世界紙業(yè)產能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’是不爭的事實。近幾年,從全球范圍看,紙及紙板的產量年均增長量為二三千萬噸,平均增幅為2%%至3%%;北美、歐洲等紙業(yè)發(fā)達地區(qū)的產量增幅為2.1%%至2.2%%。而中國紙業(yè)的產量增幅高達12%%至15%%。中國的增速顯然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!爸袊a量增幅大的原因是什么?從數據分析,中國產能增速快是因為市場需求大。近兩年,我國年均進口紙和紙板以及造紙原料需要耗費100多億美元。而出口方面創(chuàng)匯不過十幾億美元。我國每年花費這么多外匯采購成品和原料說明了什么?說明市場需求仍然巨大。近兩年,盡管中國紙業(yè)產量增幅大,但年均進口紙和紙板高達600多萬噸,恰恰說明了生產供應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,‘投資過熱,產能過!恼f法顯然站不住腳!!
供求增長方式不同決定,市場會出現短暫不平衡
近來,一些文章常常把新聞紙市場作為“產能過!钡膫案來分析:“2005年,在我國紙業(yè)處于重要戰(zhàn)略位置的新聞紙業(yè)已經處于供稍大于求的狀況。今后,隨著幾大新聞紙新項目的投產,供大于求的趨勢將更加明顯!
趙偉顯然讀過這類文章。他說,從產能過剩這個角度考慮,我認為,上述文章所運用的數據不完整,缺少庫存等指標,不能正確表述市場的狀況。中國紙業(yè)以生產新聞紙為主的上市公司較多,有7家。我掌握的情況是,這幾家上市公司沒有庫存。這怎么能說是產能過剩呢!另外,近兩年,國內市場仍然進口新聞紙,2004年,我國進口新聞紙15萬噸,預計2005年也有15萬噸以上。庫存量和進口量兩大指標充分表明,國內的新聞紙生產不能滿足需求。
當然,不可排除的是,可能在某一時期,因為產量的增速較消費量快,新聞紙市場會出現暫時的不平衡狀況。但這不能代表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大方向,它只是一種暫時的市場表象。
新聞紙行業(yè)的生產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發(fā)展方式,一種是階梯式的,另一種是漸進式的。造紙項目投資大、建設周期長決定其發(fā)展是階梯式的,項目投產初期,產能釋放一步一個高臺階。而新聞紙下游市場的報紙消費量的增長是漸進式的。兩者發(fā)展節(jié)奏的不同決定了市場會出現暫時的不平衡。但從長遠看,需求會不斷增長,消化供應量,只是所用的時間稍長罷了。這不能說是生產過剩。
近幾年,隨著國內新聞紙生產企業(yè)的增加和裝備水平的提高,我國新聞紙產量迅速擴大。上個世紀的80年代,我國的新聞紙年產量僅為100萬噸,而到了2005年,預計達到300多萬噸,增長了200多萬噸。但從新聞紙產業(yè)的下游市場看,報社的新聞紙消費增量是漸進式的,面對新增的供應量,還需要一定的消化期。在一定時期,市場可能會出現暫時的不平衡。
但用發(fā)展眼光看,生產供應量仍然不能滿足需求。2004年,新聞紙的需求量為300萬噸,預計2005年為350萬噸。新聞出版總署預測,“十一五”期間,新聞紙年均增幅仍然保持在8%%以上。按此推測,到2010年,中國新聞紙的年需求量將達到500萬噸。按目前中國新聞紙年均產量340萬噸計算,中國新聞紙的產量仍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。
新聞紙市場供求關系出現的暫時不平衡其實演繹了紙業(yè)的生產階梯性發(fā)展與下游市場漸進式發(fā)展的暫時矛盾。
紙業(yè)隨中國經濟“水漲船高”